2019年11月19日星期二

民政党在丹绒比艾迷路


丹绒比艾一役,民政党执意参选的结果,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民政党主席刘华才的出师表是第三势力,显然地,这一个目标已经失败了。然而,他们却成功刷了存在感。

经历这一场补选,民政党不得不思考党的未来,民政党在短期内不可能崛起成为第三势力。依目前国内的政治氛围,第三势力根本成不了气候。在选民的心目中,仍然是在联盟与联盟之间的选择,民政党单打独斗并不能取得成功。倘若民政党可以找到一些小党,以组织联盟,无奈地在种族的架构下,分工合作争取各族群的支持,尚有一线生机,否则的话,第三势力仅仅是华而不实的口号。

看看127个投票箱的成绩数据,作为多元种族政党的民政党仅能在华人占多数的投票箱拿到双位数的选票,其余投票箱皆是单位数,更有大约12个投票箱左右的得票是零票。换句话说,民政党与行动党一样,都是“伪华基政党”,虽然号称多元,虽然号称为马来西亚人而战,但他们的主战场却不多元,仅能在华人选区耕耘。

若要保住按柜金,民政党必须拿到4851张选票,也就是总投票数的12.5%的选票。无奈地是,民政党仅能拿到总投票数的4.4%。民政党保不住按柜金是预料中事,毕竟无论是丹绒比艾或属下的两个州议席,民政党都不曾参选,更甭谈耕耘。竞选期间,民政党丹绒比艾基层解散支部,退党抗议民政党搅局,导致军心动摇,未战先败。

民政党向往专业问政,民政党不乏专业人士,但却缺乏政治手段。凡事动不动就提出提告到法庭,凸显民政党的“专业”,但提出控诉是政治的一部分,但绝对不是政治的全部。经历这一场战役,民政党已经迷了路,原本寄望第三势力,但只有4.4%的选民接受,第三势力的路还能走得下去吗?倘若坚持走下去,一届五年没有成绩的话,民政党将随之泡沫化。


民政党跑出来搅局,竞选期间针对马华的炮火明显多于针对希盟,民政党得罪了昔日难兄难弟马华,而如今的马华以狂胜姿态胜出,民政党不知心里多酸。对于民政党的槟城老巢,马华将会不客气地以牙还牙,套一句民政党前主席林敬益的一句口头禅,你做初一,我做十五。民政党在马华和行动党左右夹攻下,前路披荆斩棘。第三势力目前依然没有市场,那么民政党的未来该如何走下去?靠向希盟?吃回头草?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