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8日星期三

《中国报》霆院声声:大馬華裔的傳承態度

正當巫統基層領袖要求即將舉行的巫統大會,探討是否應該廢除華校時,電視台前主播、也是第12屆全國大選,馬華其中一名候選人胡漸彪參加了中國語言競技真人秀《我是演說家》節目,熱血暢談馬來西亞本土華教艱辛,激情講述馬來西亞華裔的血脈堅守。
 相信各位對胡氏的演說,有著一定的認同,他似乎把故事說到我們心坎兒上去了。當大家都為胡氏激情手掌,直呼他道出馬來西亞華裔心聲之際,我們卻忽略了另一個讓民族身分得到認同的真正原因。
 若說華文教育是馬來西亞華裔民族身分的認同,這話說得並不盡然正確。難道通曉華文和瞭解中華文化,就是對民族身分的認同?對筆者而言,華裔先賢們傳承態度,才是整個民族身分認同的最大要素,先賢們的傳承態度,不僅給我們保留了完整的華文教育體系,也為在馬來西亞落地生根的華裔心理,埋下了積極追求保留自身文化及傳統的民族態度與意識。
 不曉得大家是否留意到,我們的傳統文化和習俗,不是單純的單一華人文化,而是可以細分到各個籍貫的不同。僅僅是喜事或喪禮,不同籍貫便有不同的禮儀和習俗需要遵守和執行,而這些習俗則未曾納入所謂的華文教育里。
開拓思維對應世界格局
 相反地,這一另類的民族文化遺產,卻是靠著口述,一代代地傳承下去,而這也是華裔先賢在堅守華文教育之余,對華裔民族身分的另一難能可貴的堅持!
 大馬華裔所堅持的,除了民族身分認同,還包括了求生技能。華人祖先在馬來西亞這片土地落地生根,結婚生子,繁衍了好幾代人,大部分先輩卻始終沒有落葉歸根。祖先們在另一個國度,讓自己活得更像中國人,但他們同時也讓自己融入了這個社會。
 為了生活,先輩們不排斥馬來文,只因馬來文是馬來西亞多元社會的溝通語言,也是求生工具;如今,中國崛起之后,華文的價值頓時身價高漲,日益重要;是成為世界最多人使用的語言之一,也是美國第三大語言。
 因此,今天國內那些欲探討廢除華校的政客,應該為各個族群的未來著想,要走向世界,或局限于馬來西亞,取決于這些所謂的族群代表。
 倘若他們的思維是如此狹隘,認為華文是國內種族分化的要害,而選擇忽略華文在未來世界的重要性,那么該族群不會因為局限他人而變得強盛,相反,卻因局限他人之故,而讓自己變得更羸弱。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