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

慎重不入阁

马华总会长蔡细历建议人联党在州选举不获华裔支持后,不入阁。这样的建议换来了行动党的左右夹攻。

行动党可谓在此课题上自相矛盾,一方说不该种族化砂州政权,一方却炮轰蔡细历的建议。行动党说不一定要华裔代表才能捍卫华裔族群的权益,这是多么伟大的论述,更彻底贯彻了该党的伟大理念-“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一个不分种族的抱负。但事实上,行动党在民联夺取槟州政权后,除了保留第一副首长给马来人外,还外增一位副首长给印度代表。若华裔首长也可以捍卫各族群的权益,为何还要增设一个印裔籍的副首席部长?这不就是民主行动党的变相自掴嘴巴吗?



“不入阁”是一项严肃的课题,必须多加探讨。1969年大选,国会选区104席,马华竞选33席,但只是赢了13席。若与现在比较,国会选区增加一倍,马华的议席却只增加7席,而308大选的成绩也相对地比1969年大选的成绩还可悲。当年的513日上午,马华领导层议决在不获华裔的支持下,选择不加入政府内阁,即今日所谓的“不入阁”。当年,民主行动党获得了绝大多数的马华议席。这历史似乎在重演着……

1969年,马华失去了华裔的支持,选择不入阁,也造就了马华相继失去财政部长及贸工部长的两大重要职位,也开始了华裔族群不在马来西亚政治主流内。1969年的大选,马华除了失去华裔的支持,也遭受到巫统的强力围攻,直指马华令盟党失望。若联盟可以不靠马华的华人票也可以执政的话,马华干脆退出联盟阵线。这些言论似乎50年不变,亦犹在耳……




事过境迁,民主行动党常常在公开场合,批评马华当家不当权,只被委任几个不重要的部长职位。但是,没有人记得这也是民主行动党间接造成的。民主行动党想要在马来西亚主流政治中,但却一直猛攻华裔选区,但他们忘了要改变整个格局的,不是冲着马华来,而是冲着当年被他们间接致使一党独大的巫统。




华裔选票的分裂,无助族群的发展。虽说我们都希望马来西亚是一个不分种族的公平社会,但现实中,历史中,也深深地告诉我们,除非全民一起要改变,否则的话,单一种族的要求改变只会进一步地削落有关族群的政治力量。
308大选,半岛三大民族一起求变,但东马两大州的人民没变,所以“改变不成功”。依据现有的政治概况,友族同胞回流国阵,只有华裔求变,这样的论调也只会壮大巫统,削落华基政党,就算民主行动党赢完所有的选区,都改变不了国阵当政的事实。


刚过去的砂劳越州选,民主行动党冲着人联党去,说好听是两线制的开始,但这是健康的两线制吗?华人在野,其他友族在朝。这不是两线制,而是种族两极化的开始。以砂劳越州选的成绩看来,若要再划分选区的话,人联党必定无法获得更多的选区分配,毕竟“分越多输更多”的理论一定存在。选区划分后,华人政治力量进一步地滑落,若民主行动党依然无法摆脱攻打华裔选区的宿命,也失去突破华裔选区的谈判筹码,更无法与民联其他两党要求攻打混合区。因此,华裔政治人物只能在各大州或国会占少数,无法扩大族群代表人数。


“以华制华”的马来西亚华人政治只能永远停留在互殴的情况下,无法达到华裔所要享有的公平政治发展。华人打来打去都是在框框内,始终动摇不到政权,更动摇不到马来人或土著当权的事实,除了槟城。因此,行动党若一直以槟城作为合理化自己斗争,是一项不切实际且愚弄选民的政治手段。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