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16日星期五

林冠英仅认识贪污的阿扁

林冠英首度开腔反驳陈亚才的“陈水扁论”,从林冠英的谈话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本人不喜欢将自己与“陈水扁”作比较。在林首长的认知内,台湾前总统陈水扁是“贪污腐败”的代名词,所以他不喜欢这种比较,尤其是吴春水与国阵曾在大选期间,比喻他是陈水扁。

有人说,陈水扁在台湾政坛上的起落,与林冠英不相伯仲。笔者为了更清楚了解这一点,做了一些功课。看来著名时评人陈亚才前辈的比喻没有不妥,陈水扁的政治舞台,也是在人民的一片欢呼声中走上去的。他曾经因多项著名的个案,让陈水扁名声大噪,其中包括备受关注的拉法叶军购案。不但如此,陈水扁更在“国民党党籍冯祥论文抄袭他人著作”事件上,被法院判刑一年,后上诉改判8个月徒刑,与林首长一样,曾经都是阶下囚。

陈水扁担任立法委员期间,受民众和各党派助理肯定为增额立委问政绩效第一名,也被美国《新闻周刊》评选为台湾国会风云人物,风头一时无两。担任台北市长时,发动首都扫黄和全面扫黑行动,改革效率不佳的官僚体系,整治治安,整顿各区街道和市容,让整个台北市换了一个全新的面貌。

当然,作为一个改革的政治人物,免不了要面对既得利益者的批评和阻扰。陈水扁雷厉风行的革新手段显得强硬,最终引发人们的反弹,塑造出陈水扁霸道的形象,其中包括国民党政治人物之违章建筑处理、军公教体系通盆改革和强力扫荡台北市特种行业等。

陈水扁出任其本身首届市长,为期四年之后,并在第二届寻求连任时,被马英九击败。随后2000年台湾总统大选,陈水扁在党内初选,获得绝大部分的党意支持,认为陈水扁是民进党内最具民意的总统候选人。民进党为陈水扁修改党章,否决一个人只可以在四年内竞选一个公职的限制。从民进党为一个人修改党章的事件上,我们可看到当时的陈水扁可说就是民进党,民进党就是陈水扁,与今天的行动党几乎一样。

陈水扁最终赢得2000年总统选举,并在2004319枪击的隔天,再度成功连任总统职。陈水扁的成功始于人民的支持,而且是从反对霸权的国民党开始,然而当自己走上权位的时候,他忘了初衷,贪污腐败,丑闻不断。他以民粹的方式,激起人民抗争,而民进党最终也在苏醒的人民手中,输掉政权。

时评人陈亚才对林冠英的善意提醒,是基于搞民粹的执政方式,而非拿陈水扁的贪污腐败来衡量林冠英。林冠英不了解陈水扁的高潮迭起,他断无法理解陈亚才所给予的提醒,外加一个胸口只会挂一个“勇”字的政治秘书,林冠英这一次失策了。

从《当今大马》的新闻和读者评论来看,的确有人还是与林冠英一样,陈水扁等于贪污,但对于陈水扁的起落和执政方式,这些人又了解多少呢?林冠英的回应,让人看到他的霸道和不接受批评,这与陈水扁又有什么分别呢?因为陈水扁老爱问一句,“阿扁有错吗?”

2013年8月14日星期三

黄伟益的愚昧

黄伟益这号人物,的确是行动党里另一个类似丘光耀的争议人物。黄伟益与丘光耀有些不同,他曾经是一名州议员,过去的大选升级为国会议员。目前依然还是槟州首席部长林冠英的政治秘书,但据说将在9月杪卸任,以应付马拉松式国会会议。

黄伟益有着强硬的作风,他自认很凶,所以他说新政治秘书的首要条件要比他凶。从黄伟益的谈话,不免让隆雪华堂执行长陈亚才点中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行动党至今,依然无法摆脱自己过往的角色,从一个反对党的框框内,跳进一个执政党的框架,尤其是槟州首长政治秘书是一个在朝官职。

为何要凶?“凶”的目的何在?是为了对抗政敌?人民?还是那些不中听的批评?作为执政党,应是以执政成绩来回击政敌的攻击,但对于善意的批评,抑或是普罗老百姓的指责,应要有聆听的雅量。

古来国会议员张念群的一席话,是每一位从政者该有的思维,即“要有过滤赞美的智慧,也要有接受批评的雅量”。陈亚才于《台湾民主:未完成的计划》论坛总结环节时警惕,林冠英应小心,勿如陈水扁般炒作民粹。他也批评林冠英的“乌巴鸟”是党政不分的杰作。

黄伟益护主心切,但其论述缺乏内容,东拉西扯,为林冠英歌功颂德。恰恰黄伟益的言论,完全证明陈亚才的一番言论非虚。黄伟益的愚昧,让自己栽进一个笑话。为了应付陈亚才善意的提醒,黄伟益选择以“凶”的方式来回应。这种做法不但无法赢得自身党内人士的共鸣,甚至不获人民的支持。

黄伟益的论调中,表明只有槟城人可以批评槟城政府(笔者是槟城人),而来自雪州的陈亚才没有这样的权利。黄伟益认为陈亚才与505  大选期间跑出来派钱的吴春水无异,他似乎将所有批评“槟城神明”的人士,画了一条非常清晰的线条,批我者为敌,赞我者为友。

这类的思维,将会让行动党面对独霸的现象,也将更容易让行动党跌入“绝对权利,绝对霸权”的陷阱内。当一个政党拥有绝对的人民拥护时,他们将以庞大的人民力量,作为其“胡作非为”的后盾,而过于迷信政党的人士,将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变相加强这股力量的庞大。

民粹主义所主张的不就是大众的裁决就是正义,他们鼓吹革命道德高于法律程序,而这恰恰符合了黄伟益的论述,槟城人“欢喜就好”,党政不分又如何?



2013年8月10日星期六

《中国报》霆院声声:入閣與否 方向模糊

馬華內部似乎出現“入閣”與“不入閣”的分歧,署理總會長廖中萊通過媒體喊話,也“借用”華團及華商的“一唱一和”,有意圖促成“華社要求馬華入閣”的戲碼;至于極力捍衛“不入閣”決定的總會長蔡細歷與眾領袖,則把“誠信”和“尊嚴”掛在嘴邊。
在马六甲Philea Resot 宣布“不入阁”决定的记者会
 入閣與否的問題,到底糾結在哪裡?是有人在朝好辦事呢?還是捍衛選前許下的承諾?馬華諸公看來還摸不清楚“入閣”的用意和根本問題。挺不入閣的一方,由始至終沒有提出馬華作為執政黨,在選擇不入閣后,如何在黨政結構下,執行政治工作;簡單來說,就是在黨內機制上作出調整,迎合放棄官職的政治改變,為馬華找到新生命。
 至于挺入閣的人士,除了讓人覺得“有人在朝好辦事”之外,其實馬華的入閣是否能擺脫過去在政府體制內,當家不當權的形象?而這恰恰才是入閣前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若今天的馬華無法在國陣體制內,有著“突破性”改變的話,那正如馬華副總會長顏炳壽所說的,入閣可能將讓馬華在來屆大選,面對滅頂之災。
要達到基本任務底線
 教總主席王超群的一席話,是整個“革新委員會與華團對話”精髓所在,即“入閣者必須勇敢爭取”。馬華要入閣,必須先為自己設下基本的任務底線,向國陣清楚交代華社的要求。因此,馬華入閣的先決條件應是敢于面對官職得失,以華社利益作為大前提。若無法達到基本任務底線,應有勇氣發表立場,甚至不惜棄官罷位,對抗不公。
 馬華入閣者是否有這勇氣改變過去的作風,轉變政治角色,跳脫出消防員救火的形象,才是入閣的關鍵所在。當面對不公不義,或是事與願違的課題時,入閣者應知道何謂“勇于否決”,而不是面對個人利益時,選擇放棄公共利益。
 馬華副總會長林祥才提到,當初蔡細歷在黨內會議中倡議不入閣時,所有中委為了保住自己大選上陣的機會,順從蔡總。若林祥才所言屬實,在這種關係黨內未來的政治決定中,可看出黨中委將個人利益置于黨利益之上,如斯思維的馬華諸公,還談什么“華社利益至上”?
 因此,馬華入閣,不是一項關乎幾個“既得利益者”的問題,而是必須擁有全套思路和方向。馬華黨員,將為這時代的馬華老店,作出歷史性的決定,永續經營抑或是瀕臨倒閉,就在這一瞬間的歷史關鍵點上。

2013年8月6日星期二

“激进逼退”让蔡总笑不拢嘴

马华党选甫展开,救党委员会3.0就跳出来,重新挑起“蔡细历不辞槟港务局主席”的课题,甚至发表将以特大来弹劾总会长的言论。


正如蔡细历所说,救党委员会3.0看来是廖派人马,而且所挑起的课题并不新鲜。“不新鲜”的原因是因为这课题老调重弹,而且拖得太久,让这课题似乎没有了节奏性。没有节奏型的课题,没有一波又一波的攻势,看来只会轻轻地刺到蔡细历,并不会击中红心。

虽然救党委员会3.0所发起的8个区会,涵盖了彭亨、雪州、霹雳州、联邦直辖区,但可见4州只有8个区会出来倒蔡,而仅仅是吉打州的区会 就有14个区会之多,而雪州也有16个区出来相挺蔡细历。廖派明显输了几个马鼻,这也是为何之前提到蔡派人强马壮,要推倒城墙,实属难事。

出来挺蔡细历的区会,不完全是蔡细历的传统拥护者。其中,还包括了“相信蔡细历会退位”的区会,意思是指有中立的区会因为不齿救党委员会3.0的所作所为,而令他们偏向蔡细历。


此话怎说?当蔡细历说明不寻求蝉联之后,其意图与黄家定当年的情况一样(黄家定也是寻求不蝉联,而非立刻辞职),而廖中莱若可以效仿纳吉当年等待伯拉退位的戏码,个人不出声,表面安抚自己的支持者,为伯拉说项,但私底下却任由党员在内部酝酿伯拉下台。

再者,蔡细历已表明不寻求蝉联,进一步地强迫蔡细历,只会两头不到岸,伤不到对方,却伤了自己。廖中莱顺利上位,应该是“天命所归”,只是处理手法真的令人失望。最后,廖中莱是“纳吉”,还是“安华”呢?就得看他的智慧了。

今天,吉打州的14个区会或雪州的16个区会都好,都是蔡派展现实力的冰山一角,槟城、沙巴、丹登、柔佛的蔡派支持者还没有出招,全马唯有彭亨是蔡派难以掌握的。因此,廖派的“急性”和“粗糙处理手法”将断送廖中莱的政治前途,将中间区会,推向蔡细历,毕竟在505大选后,基层党员所希望看到的,不是领袖相互诋毁和臭骂,而是探讨如何带领马华走出窘境,如何面对5年后的大选,这才是党员的期许。

在“同情票”和“厌恶恶斗”作祟下,这类票源将倾向蔡细历,看来廖派要突围不易。就算收集到900名中央代表签署开特大都好,也没有办法将蔡细历拉下台。因为只要蔡细历使出这一句话就够了,“他们要当官,所以急着要我下台,而我是马华入阁的绊脚石”,一句话将廖派抹黑到看不到路。

505大选后,只不过是308大选后重蹈覆辙的戏码,而这一次,比上一次逼退黄家定的做法,更为“粗糙”和“激进”,也“没有智慧”。




2013年8月3日星期六

《中国报》霆院声声:乖,別鬧了唄!

行動黨黨選錯誤計票的課題,延燒了近8個月,依然還是那么熱辣辣。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是誰給機會社團註冊局找碴?
 去年12月的行動黨黨選,話說原本當選第5高票中委的伍薪榮,在該黨“重新糾正”錯誤后,名落孫山;相反地,唯一的巫裔代表再裡爾,竟然反過來贏得了選舉,剛好搭上末班車,成為最后的第20名中選中委。這種錯誤,是在黨選幾個星期后,方被重新糾正和公開。
 不但如此,多位行動黨具資格黨員曾就“錯誤計票”課題,向社團註冊局投訴,甚至投訴未曾收到中央代表大會的通知書。因此,黨員投訴也是社團註冊局展開調查的因素之一。
 
“錯誤計票”的失誤,若是發生在全國大選的話,簡直是不可原諒的錯誤,至少民聯是這樣認為。行動黨成功地運用這個課題,為該黨增添了許多政治籌碼,包括在全國大選的420提名日前夕,林吉祥哭訴無法使用火箭標誌上陣大選,還要借用伊斯蘭黨或公正黨的旗幟上陣等等,鬧劇為行動黨在過去的大選,贏得不少同情票。

將過錯歸咎當權者
 林冠英如今認為內政部長在“政治迫害”行動黨。行動黨嘗試以“政治弱者”的形象,出現在全國人民眼前,以一種“霸權欺負弱者”的戲碼,企圖轉移本身政黨曾經犯下的錯誤,將一切的過錯歸咎于當權者。
 社團註冊局的做法若是政治迫害的話,那1987年的巫統被吊銷註冊,是否也是一種“政治迫害”呢?今年一月,行動黨全國主席卡巴星曾表示,行動黨不會被吊銷註冊,最壞的情況也只不過是“重選”。如今最壞的情況來了,行動黨卻又有另外一種態度。
 林冠英指行動黨已在錯誤發生后,檢討及認錯,而非等到黨外人士揭發,正確成績也由一家獨立審計公司查證,儘管該黨不要掩蓋錯誤,勇于認錯及誠實,但還是被處罰。
 然而,據說整個選舉過程中是由該黨委任的選舉官貝榮強負責,事后也公開道歉,選舉過程非由獨立的審計公司監督和操作。因此,誤植票數的過錯不能以“獨立審計公司”的說辭含糊蒙過。
 此外,被自家人或黨外人士揭發,並不是衡量對錯的考量。在法律之下,“自首的罪犯”依然需要接受懲處,唯獨“犯錯的小孩”才會獲得父母寬恕。顯然地,行動黨不能兒戲對待黨選,因那不僅是它自家的事,也是受法律約束的政黨選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