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日星期四

“ 不商业化”的舆论



马来西亚经历308大选后,匆匆成立的“民联”,成就了马来西亚两线制,也开始了马来西亚政治趋向“两大联盟”的对抗。除了两大联盟的公开叫阵外,媒体人,时事评论员,部落客,甚至网络奇兵也加入战围,让整个马来西亚的政治不再是之前的“一言堂”,我们看到了各路英雄对执政党的批评和监督,当然也少不了执政党对种种鞭挞的反驳和解释。




政治版图的改变,激起了国家行政制度上的“复活”。国家及州统治者也在多个政治拉锯战中,扮演了极为决定性的作用,不再是“象征性”的角色,如雪州多项牵涉宗教的课题,霹雳州政权及709净选盟课题上,都让老百姓见识了国家统治者的重要角色。



媒体人和时事评论员在现有的政治氛围下,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过,这些对舆论界起着化学作用的群体,却在缺乏专业操守下,执笔写下缺乏公义的言论。当一些时事评论者对某反对党领袖所发表的粗话政治文化,保持着“褒扬”和“支持”的态度,这种缺乏道德修养的政治文化,让这些所谓的劣质时事评论员赞得“天上有,地上无”,进而通过舆论的影响力,扭曲了整个社会的价值观。



有评论员说到,香港的最后一位总督彭定康爱爆粗,喜欢骂“X家铲”,耐人寻味地是有关评论员说到香港人还很怀念这一位爆粗的彭定康,进而合理化他的爆粗。无可否认地,是基于彭定康对香港发展的丰功伟绩,让香港人民对彭定康的产生怀念,而并不是他的爆粗。



媒体人在政治工作上,不仅是对事实报导般的肤浅,而是必须对社会的发展负上道义责任。在308大选后,民联人士对主流媒体的批评,直指主流媒体如传统报章,倾向执政党,甚至指责主流媒体是为国阵政府的政策背书的报纸。类似的批评让主流媒体渐渐地走向反对党,以期撇开反对党对主流媒体的指责,也希望读者忘却主流媒体倾向国阵的刻板印象。报馆虽是一班媒体人或文人对文字的喜爱或对时事有想法的人聚集的地方,但报馆的背后,还是离不开“商业”这一环。卖不出的报纸,等同废纸,而报导的新闻若没人阅读,没有公信力,就不会得到支持。



报馆看准华社现有的政治敏感度,进而把时事的报导方向,社论的文章选择倾向,走到了“符合”读者口味的编辑方式。这种做法,无疑是从商业角度作为考量。媒体人和时事评论员应以更超然的地位,去监督社会的发展,倡导马来西亚社会的价值观,而不是让商业利益典当了专业操守,否决了报馆在社会所应扮演的角色。

没有评论: